网传韩国5项申遗面临撤销?真相与申遗代价深度解析
近日,网络流传“韩国5项申遗项目因文化溯源争议面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撤销资格”的消息,并称有“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向联合国提交了137项证据。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争议再次推上风口浪尖。然而,围绕此事的核心信息与官方程序却存在诸多疑点。
一、假新闻的破绽:从机构到程序的全面失实
官方机构“查无此人”
经核查,消息中提及的关键机构“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并不存在。一个子虚乌有的机构如何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交高达137项证据?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消息的可信度。无论是中国、韩国的官方机构,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unesco.org),均未发布任何关于韩国5项非遗项目面临撤销的公告或声明。
UNESCO程序中的“撤销空白”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 Directives),其核心在于规范非遗项目的申报、认定和保护流程。该文件详细规定了项目申报所需材料(包括项目名称、地理分布、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传承人谱系及技艺水平、保护措施等)以及国际专家小组的审核标准(历史真实性、文化独特性、保护可行性)。但指南中从未设立任何撤销非遗项目的程序,更不存在所谓的“待撤销名单”机制。 UNESCO成立至今,历史上也从未撤销过任何非遗项目的资格。
合作现实与“危机”传言的矛盾
UNESCO官网近期动态提供了有力反证。就在传闻发酵之时,UNESCO官网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韩国共和国建立新的框架协议,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的新闻。新闻明确表示双方将合作建立在线平台,旨在为全球非遗社区提供“合作、能力建设和分享良好保护经验的空间”,并称这是实现《公约》第18条(国家间合作)更广泛实施的“早期收获”成果。若韩国真面临5项核心非遗项目被取消的危机,双方此时深化合作的景象难以想象。
二、申遗的真相:门槛、代价与核心关切
严格的申报门槛与佐证要求
根据《操作指南》,申报国需经过国内严格审核后,向UNESCO提交详尽的申报书。核心材料包括:
项目本体信息: 清晰的项目名称、具体的地理分布与区域范围、翔实的历史渊源追溯、深入的文化价值阐述。
传承核心: 对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及其传承范围、技艺谱系、技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详细介绍。
保护承诺: 申报国制定的具体保护目标、可操作的保护措施与实施步骤、详尽的管理保障制度。辅助材料如反映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的照片、体现文化特色的视频等亦可提交。所有材料需经UNESCO国际专家小组围绕历史真实性、文化独特性和保护可行性进行严苛审核。
申遗失败的隐性代价
虽然UNESCO程序上不存在“撤销”,但申遗失败本身即意味着高昂的代价:
资源投入的沉没: 国家为准备复杂的申报材料(包括学术研究、田野调查、影像制作、方案设计)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付诸东流。
国际形象与软实力折损: 申遗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示窗口,失败可能影响国际社会对其文化地位和遗产保护能力的评价。
国内保护动力的潜在削弱: 失败可能打击国内对该遗产项目进行持续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与资源投入。更重要的是,反复的归属争议本身,可能消耗国际社会关注度,甚至影响相关社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信。
三、争议的出路:超越归属,回归保护本源
围绕韩国部分非遗项目的文化渊源争议确实存在。然而,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核心理念,始终是促进国际协作,共同保护那些面临消亡风险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而非充当文化遗产归属的裁判庭。公约的基石是“社区参与”和“参与性方法”,强调遗产在社区中的活态传承。
对此,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中韩网民关于泡菜(Paocai/Kimchi)的争论时,曾给出富有建设性的指引:“泡菜作为一种腌渍发酵食品,并非仅存于少数国家和地区…我们支持从美食角度对泡菜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以免引发对立,影响感情。” 这一表态精准指向了对待文化遗产争议应有的理性态度——聚焦文化本身的价值分享与保护实践,避免将文化遗产异化为民族主义情绪的工具。
(正文约1600字)
总结
网传“韩国5项申遗面临撤销”事件,经核查主要信息源(关键机构、官方公告)缺失,且与UNESCO现行规范(无撤销程序、无待撤销名单)及最新合作动态(UNESCO-韩国框架协议)存在根本性矛盾,可认定为不实信息。UNESCO申遗程序严谨,要求申报国提交项目历史、价值、传承及保护计划等全方位佐证,失败代价体现在资源沉没与声誉影响。持续的文化溯源争议警示我们:UNESCO公约的核心精神在于跨国协作、保护濒危遗产。将文化符号政治化、制造对立,不仅无助于厘清历史脉络,更可能伤害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社区情感与国际合作氛围。回归保护实践本身,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大的尊重。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