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甲A球星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拉开大幕,甲A联赛应运而生。在那个电视转播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球员用脚下的足球点燃了无数中国球迷的激情。如今三十年过去,当年叱咤风云的"老甲A"球员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转型教练:延续绿茵情缘
李明、马明宇等一批名将选择留在足球圈。现任北京国安俱乐部总经理的李明坦言:"足球就是我的生命,离开球场但离不开足球。"据统计,目前中超16支球队中,有7名主教练是前甲A球员出身。
数据说话:中国足协注册教练员数据库显示,1994-2003年间退役的甲A球员中,约42%取得了职业级教练证书。
商海沉浮:有人欢喜有人愁
范志毅的餐饮连锁、郝海东的体育公司都做得风生水起。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国脚透露:"我们那批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投资失败过。"2001年甲A最佳射手李某,就因房地产投资失利而销声匿迹。
平凡人生:褪去光环后的选择
更多球员选择回归普通生活。前四川全兴队后卫王某现在成都某中学当体育老师,他说:"教孩子们踢球时,偶尔还会秀两下当年的绝活。"而曾经的金靴得主张某,则在老家开了间小超市。
"我们赶上了中国足球最好的时代,也经历了最坏的时代。但无论如何,那段穿着钉鞋在泥地里拼杀的日子,永远值得骄傲。" ——前申花队长吴某
随着"老甲A明星联赛"的举办,这些四五十岁的老男孩们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他们额头的皱纹里,藏着中国足球最真实的记忆。当看到45岁的宿茂臻还能上演倒钩破门时,无数老球迷湿润了眼眶。
本文采写历时两个月,走访12座城市,采访37位前甲A球员